ESSAYS - ABOUT CITY

城市「意」- 給香港的家書
October 12, 2019
今輯特地挑選較冷門的城市與大家分享,因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香港人應適時地跳出地域疆界,放眼世界不同角落,從而反思我城。介紹過的每一個城市,既是一本永遠翻不完的實體歷史書,也是我們寫給香港的家書。雖然在歷史長流中,香港開埠只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我們的年紀比不上以上任何一個城市,但這城市的人一同建築出來的意念(Idea)盛載著獨特的意思(Meaning),表達出城市的意象(Image),也建立起城市身份的意識(Identity),其中的意義(Value),不是見於冰冷的建築物,而是見於城市中每顆灼熱的心。祈望在將來歷史的評價中,香港,曾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城,擔起過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當後世翻開這本實體歷史書,不是悽然嗟嘆遺跡冷落,而是為這城市生生不息的建築意而喝采。

柬埔寨的金邊 — 紅色高棉下的空置首都
October 05, 2019
吳哥沒落後,高棉國一直積弱,十九世紀中期淪為法國保護地。法國把金邊這個河畔小鎮大改造,變成殖民地的行政中心,建設大量的公共建築物、酒店及民房。法式現代化下的金邊,得到「亞洲明珠」之稱。法國人以巴黎式的城市規劃發展城市,但軸心的建築物並不是凱旋門,而是一座法式現代主義混合吳哥元素的街市大樓,外型像一艘有四隻粗腳的太空船。1953年柬埔寨獨立,但地緣政治不穩令柬國陷入內戰。1975年,政權落入赤柬手中,所有城市人要被迫離開家園,到農村學習改造,一夜間首都變成空城,中學被改建成集中營,囚禁及處決反對分子,成為赤柬種族屠殺的歷史見證。三年多的恐怖統治有近四分一的高棉人死亡,大部份是知識份子。踏入二十一世紀,國家走向經濟轉型,但城市建築沒有法規可循,政制失衡及貪污問題令貧富日益懸殊。赤柬統治雖結束近四十年,但柬埔寨人無法回望過去,曾是亞洲明珠的金邊,面對法式殖民地色彩不斷消滅,城市應繼續逃避歷史,還是要進行歷史保育?

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下) — 圍城戰的救生隧道
September 28, 2019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斯尼亞加入南斯拉夫王國,與西巴爾幹多民族組成聯邦國家,但在大塞爾維亞主義下,薩拉熱窩(Sarajevo)地位下降,進入衰退期。二戰後,薩拉熱窩平穩過渡,加入了由鐵托建立的共產南斯拉夫,人口不斷膨漲,城市工業化,不斷向西擴展,發展了多個社會主義住房小區。隨著東歐變天,1991年共產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斯洛文尼亞及馬其頓相繼獨立,但波斯尼亞因種族及宗教的混和環境,在宣佈獨立後,遭受境內由南斯拉夫支持的塞爾維亞人猛烈攻擊,展開四年的波斯尼亞戰爭。位於山谷內的首都薩拉熱窩被塞軍重重包圍,大部份市民坐困危城,一守便是三年零十個月。城市不斷受炮彈襲擊,塞族狙擊手在高處向途人掃射,城市與外界隔絶,物資短缺,在沒有連網的九十年代,全城與外界的接通口,便是一條秘密隧道。

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上) — 歐洲的耶路撒冷
September 21, 2019
薩拉熱窩位於波斯尼亞地區的河谷內,四周被高山包圍,該區在鄂圖曼侵佔前,已有斯拉夫人(Slav)居住,包括塞爾維亞族(Serb)和克羅地亞族(Croats),也有部份與原居民混種,形成種族混集的光譜。中世紀時波斯尼亞的整體民族意識較薄弱,由於位處東西教廷的文化及宗教交滙之地,居民信奉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及其他本土宗教。薩拉熱窩於1461年建城,當時的巴爾幹半島由土耳其人統治,並以鄂圖曼風格規劃城市——大市集廣場成焦點,大量伊斯蘭建築物,形成迷宮路網的老城區。她的宗教共融是歐洲罕見,有「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稱,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猶太廟、回教寺都同時出現在老城內。十九世紀末,奧匈帝國佔據薩拉熱窩,城市向西擴展中心區(Centar),沿街興建了大量復古的歐式及新摩爾式建築物。奧匈帝國向外展示薩拉熱窩為模範殖民城市,但實質淪為維也納的現代化基建的試驗場,因而幸運地成為歐洲首個擁有全日電車服務及電力街燈系統的城市,進入另一個花樣年華。薩拉熱窩的鄂圖曼老城區混雜著奧匈的歐式風格,城市設計又如何能體現多民族及宗教共融的特質?

德國的柏林(下)— 冷戰時期的歐洲分界城市
September 14, 2019
一戰德國戰敗,知識份子非常沮喪,一群創作精英相信烏托邦思想可以改變國家。1919年建立的包浩斯(Bauhaus)學院,其意念影響現代主義建築發展,可惜後來被納粹黨打擊而被迫關門。柏林在國會大火案後被希特拉全面統治,德國向世界宣戰。二戰的德國氣勢如虹,希特拉幻想在戰後將柏林建設為其歐洲帝國的首都,於是推出「日耳曼尼亞」計劃,最後胎死腹中。戰敗後德國被盟軍及紅軍共同管理,柏林一分為二:東柏林成為共產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則成為西德的一塊飛地。冷戰時代,東德為防國民逃離,建立柏林圍牆。但要將城市分割並不簡單,原來的市中心無人敢碰,只剩頹垣敗瓦。地鐵、路網、基建系統強行分開,切斷了城市脈絡。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柏林重獲首都之位。九十年代她成為歐洲最大的地盤,新的城市改造把從前的邊界抺走,新的建築要為城市重新定位,德國人要怎樣的設計才可配合國家統一,將這個一分為二的首都合併?

德國的柏林(上) — 由小河村躍登世界一線城市
September 07, 2019
柏林原是由兩個位於施普雷河旁的小村組成,是布蘭登堡這個小城邦的首都,只建有小皇宮及教堂,規模不大。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地區提出宗教改革,布蘭登堡成為新教(Protestant)的一員,柏林開放的新思維令城市吸納大量新移民,逐漸發展成為普魯士帝國的核心。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Peter the Great)推動啟蒙運動,柏林除了是軍事要塞,也是歐洲的工商業及文化重城,巴洛克及洛可可的豪華建築,沿著菩堤樹下大街而建,全市充滿文化藝術氣息,華麗的無憂宮及壯嚴的布蘭登堡大門先後落成,成為德國的建築經典。進入工業革命,柏林人口膨脹,舊城不勝負荷,不得不改變城市設計的策略,測量師出身的占士豪伯特(James Hobrecht),於1862年提交一份全面的城市設計圖,引導之後五十年的發展,柏林以現代化的基建重新包裝上路,正配合普魯士轉營為半共和的德意志共和國。十九世紀末,她擁有最現代化的排水系統,為體現半民主化的制度,城市更決定舉辦國會大樓建築設計比賽,迎接二十世紀的新時代。柏林的政治體系漸趨開放,豪伯特的城市設計如何助她躍登世界一線城市之列?

巴西的瑪瑙斯 — 亞馬遜森林內的歐式大劇院
August 31, 2019
歐洲發現新世界,除大規模掠奪資源外,亦發現很多「新」的食物及原料。亞馬遜盆地內的橡膠樹全球獨有,生產出來的橡膠伸拉性強,又防水。十九世紀初,全球進入工業革命,奇妙的橡膠引來歐洲注意,成為工業材料的新寵兒,所以價格高昂。大量歐洲殖民者深入熱帶森林,開設橡膠種植園。位於兩河交滙處的瑪瑙斯(Manaus),成為橡膠貿易的基地,雖位置偏遠,仍不斷吸引財富,變成暴發戶的天堂。十九世紀末,瑪瑙斯進行新的城市規劃,成為巴西最早有電力及現代化的城市之一。有錢自然要求品味,許多漂亮的新古典及歐式建築物落成,並計劃在亞馬遜森林中興建一座大劇院,且用上歐洲最名貴的材料。在資訊及物流仍未發展成熟的年代,宏偉的劇院如何在密林中建成?在城市空間及建築設計上,瑪瑙斯創造了很多從前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究竟這個「森林中的巴黎」(Paris of the Jungle)是如何煉成的?

智利的瓦爾帕萊索 ─ 古董纜車系統把海港與小山連起來
August 24, 2019
瓦爾帕萊索是智利重要的港口城市,十九世紀才開始發展,當時經麥哲倫海峽的船隻都停泊於此,把南美及南極的資源運到歐洲,滿足工業革命的需要。城市迅速富起來,吸引大量歐洲移民湧入尋找商機,商家及專才把歐洲知識引入城市,幫助港口及銀行金融業發展。瓦爾帕萊索的城市設計也變得歐洲化,沿海平地逐漸建成大量精美的歐式建築物,新古典式的銀行及豪宅在城市核心索托馬約爾廣場(Plaza Sotomayor)一帶出現,她的富麗被暱稱為「太平洋的寶石」(Jewel of the Pacific)。可是,貧窮的勞動者無法在港口附近覓到住所,只好住在山上,並利用碼頭的剩餘材料,建成色彩繽紛的山坡小屋。結果城市的發展各走一方,城市利用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沿著山坡建造了十多條纜車系統,名為Ascensor,將平坦的海岸區與山上的貧民窟連接起來,解決城市流動的問題。二十世紀初,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令港口風光不再,漸漸轉型為智利的文化之都。1973年,獨裁者皮諾切特發動軍人政變,瓦爾帕萊索進入恐怖的獨裁時代,群眾為對抗各種打壓,只好利用街頭藝術去發聲。瓦爾帕萊索如何透過七彩棚屋、街頭塗鴉和古董纜車,去編織城市,並轉化成為自己的身份特徵?

烏克蘭的基輔(下)— 走過革命時代的獨立廣場
August 17, 2019
20世紀初,烏克蘭短暫獨立後,被迫加入蘇聯,共產基輔迅速發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二戰後城市急需重建,經過多輪設計比賽後,赫雷夏蒂克大街及主廣場以史太林式的建築風格包裝,成為蘇聯最受關注的城市改造計劃,也是極權統治下的宣傳品。但在共產統治下,烏克蘭經歷大饑荒及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等人為災難,人民對蘇聯統治極不信任,基輔更成為反蘇的橋頭堡。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仍受到俄羅斯干預,基輔終於在2004年爆發橙色革命。2014年的烏克蘭革命,公民佔領獨立廣場,在寒冬中齊向親俄政府說不。基輔由俄羅斯發源地,演變成反俄前線,革命過後,城市銳意成為高科技產業中心,她的城市設計如何配合每一段時期呢?

烏克蘭的基輔(上)— 由俄羅斯誔生地到反俄基地
August 10, 2019
公元9世紀,一群維京人跟隨東歐的河道,來到黑海附近的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中游地區,他們被稱為羅斯人(Rus)。當時,東斯拉夫人遇見強悍的羅斯人,覺得他們精明能幹,於是邀請他們整頓及管治各部落。羅斯人把基輔(Kiev)重建為首都,陸續統戰周邊民族,形成一個強大國家──基輔羅斯 (Kievan Rus),俄羅斯民族由此發源。基輔在11世紀進入黃金時代,城市以典型中世紀的圍城設計,並建造了東正教的聖地:聖蘇菲亞大教堂及洞窟修道院,啟蒙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傳統建築。後來蒙古侵略基輔羅斯後,基輔全毀,俄羅斯的權力核心逐漸移到北面的莫斯科。中世紀後期,基輔被立陶宛、波蘭及俄羅斯爭奪,烏克蘭的民族意識逐漸冒起,但城市發展停頓近400年。工業革命後城市不斷發展,建有大量復古歐式風格的建築物,但同時俄國大力打壓烏克蘭文化,進行俄化運動,基輔是如何由俄羅斯發源地演變成反俄大基地?

海地的太子港 — 從最富有的殖民地到美洲最貧窮首都
July 27, 2019
17世紀,西班牙在美洲大陸搶掠資源,遺棄第一個殖民地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法國乘機逐漸把殖民者送到西班牙島(Isla Hispaniola)西面開荒,其後正式與西班牙達成協議,割去島西面的三份一,建立聖多明克(St-Domingue),並從西非輸入大量黑奴到農田工作,高峰期的黑奴佔人口九成,聖多明克因而致富。為了擴展勢力,法國人在南方另建防禦力較佳的新首都:太子港(Port Au Prince)。18世紀末,聖多明克成為新世界最富有的殖民地。同時,革命之風吹至加勒比海,聖多明克爆發黑奴自我解放運動,1804年宣佈獨立,建立海地(Haiti),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黑人組成的共和國,亦是唯一由奴隸推翻殖民者的地方。可惜,海地政局持續動蕩,民生經濟停滯,變成今日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貧農在20世紀初不斷湧入太子港,城市在沒有法規下擴張,貧民窟隨處可見。在欠缺資金、貪污成風之下,許多建築物變成豆腐渣工程。2010年,海地大地震,一夜間,太子港多達十萬人被活埋,建築物悉數倒塌,唯獨傳統的薑餅屋(Gingerbread House)屹立不倒。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聖多明哥 — 新世界最古老的歐洲殖民城市
July 20, 2019
1492年,哥倫布向西航行尋找到東亞的路線,誤打誤撞到了加勒比海,並發現了加勒比海第二大島西班牙島(Isla Hispaniola)。他在島的南面建立了西半球第一個歐洲殖民地城市──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新世界的歷史由此展開。聖多明哥建了美洲第一條街道、第一間教堂、第一座總督府等,城市佈局成為日後西班牙殖民城市的參考。後來西班牙把發展重心移入美洲大陸,聖多明哥開始荒廢。17世紀,法國搶走西班牙島西面的三份一,建立了當時新世界中最富有的殖民地法屬聖多明克(St-Domingue);那邊廂,新世界最古老的殖民城市聖多明哥,因沒錢引入勞工發展農地,淪為最貧窮的殖民城市之一。1804年,法屬聖多明克的黑奴診進行自我解放運動成功,建立海地(Haiti)。海地獨立後,打算吞併整個西班牙島,多次入侵城市,為聖多明哥人敲起爭取獨立的警號。終於在1844年,聖多明哥人宣佈脫離海地統治,組成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經歷了百多年的政治紛亂及獨裁統治後,今日的多明尼加是中美洲及加勒比海最大的經濟體,聖多明哥成為近年該地區經濟發展得最快的城市。她是如何從地獄翻身?

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下)— 拉美最大公屋項目變學生屠殺場地
July 13, 2019
20世紀的墨西哥城欠缺完善的城市規劃,只能局部發展。政府於1960年展開全拉美最大型的公屋項目,把現代主義帶到墨西哥。工程進行時,竟發掘出埋藏在地底的特拉特洛爾科聖殿部份遺址,於是改建為三文化廣場,可惜1968年這裡竟成了政府屠殺學生的場地。墨西卡人當初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利用湖田及河道建城,創造了一個與湖水共存的生命體。反觀今日的墨西哥城,美麗的湖水早已抽乾,山谷的農地亦已遭破壞,自然失衡,被視為集貧窮、毒品、污染及罪案於一身的城市。在當權者的無能及貪瀆,以及美國的干預下,這個歷史名城該如何自救?

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上)— 阿茲克特的人工島
July 06, 2019
14世紀,中部美洲的墨西卡人(Mexica)得到神靈指示,走到墨西哥中部的湖上建造了人工島城市——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高峰期有20多萬人在人工島居住,是當時美洲最大的城市。她的北端是姊妹城邦特拉特洛爾科(Tlatelolca),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市集,每天有6萬人做買賣。墨西卡人後來不斷擴張,建立了阿茲克特帝國(Aztec Empire),成為當時中部美洲最強大的文明。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驚嘆特諾奇蒂特蘭的宏大漂亮,卻利用火槍施以襲擊。最後,阿茲克帝國滅亡,特諾奇蒂特蘭變成殖民地新西班牙(New Spain)的首都,並改名為墨西哥城(Mexico City),意思是墨西卡人的城市。西班牙人把人工島完全破壞,在阿茲克特古城的佈局上重建殖民新城,在原有的神殿祭祀廣場,換上天主教堂及中心廣場。殖民地時代的墨西哥城變得富裕,原有的湖泊及河道卻被填成陸地,換上精美及華麗的大宅、教堂及劇院等,特諾奇蒂特蘭漸漸在歷史中消失。

馬里的傑內──以沙泥建造的黃金商城
June 29, 2019
在漫長的中世紀,歐洲及中東地區的人,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色非洲幾乎一無所知。14世紀,身為虔誠回教徒的馬里帝國君主曼薩穆薩(Mansa Musa),決定親自到聖城麥加一趟,於是率領約7萬人,由西非穿越撒哈拉到達開羅。曼薩穆薩這次朝聖,帶著無盡的黃金,令中東及歐洲人大開眼界。馬里帝國是西非歷史中的強盛文明,在13至15世紀時是一個強大的伊斯蘭帝國。位處帝國邊緣的城市傑內(Djenne),是西非最古老的城市,全城用泥沙建造,而市中心矗立的傑內大清真寺在13世紀已出現,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泥造建築物,其獨特的蘇丹薩赫勒式建築(Sudano-Sahelian architecture)風格,影響西非的回教寺設計,亦見證中世紀馬里的強盛。

也門的薩那 - 阿拉伯半島上的快樂高山城市
June 22, 2019
根據也門傳說,挪亞的兒子閃姆(Shem)跟隨一隻小鳥的指示,來到阿拉伯半島南端 — 翠綠山谷,決定在此落地生根,這裏便是今日也門的首都薩那 (Sanaʽa )。薩那是一個神秘的城市,它有超過 2500 年歷史,但歷史記載不多,亦鮮有歐洲探險家留下記錄,就像在歷史中消失近1500年。探訪薩那舊城,仿如坐著時光機,當置身在中世紀的也門高樓之中,感覺就如活在《一千零一夜》般迷幻。薩那曾是古代示巴女皇的國土,經歷埃塞俄比亞王國的耶教統治,曾受阿拉伯及鄂圖曼的回教文明洗禮,但其城市設計卻沒有集各家之大成,而是根據當地的傳統及氣候而建,擁有不一樣的迷宮網路,虛實空間與私密性並存。她的建築風格獨特,高原上的褐色石磚塔樓,以精美的白色花邊及雕窗裝飾,已超過 1000 年歷史。也門在古代曾被稱為阿拉伯明珠 (Pearl of Arabia) 及阿拉伯快樂土地 (Arabia Felix),但近年陷入內戰之中,薩那的快樂何時才可回來?

亞美尼亞的葉里溫 (下)──以「快樂抗爭」拯救20世紀首個現代主義首都
June 15, 2019
二十世紀的亞美尼亞歷史,可算是最峰迴路轉的年代,葉里溫城市設計便更形重要。在經歷種族滅絕,獨立失敗,民主落空後,亞美尼亞裔建築師亞歷山大·塔馬尼揚(Alexander Tamanian)更希望把民族意識能溶入首都的城市脈絡中,把亞美尼亞傳統帶入設計內,藉此團結分散在國內及世界各地的人民。但在蘇維埃統治下,創作自由及民族主義是共產政權的禁忌,塔馬尼揚的設計如何能避開政府的審查,偷偷灌入亞美尼亞的民族意識呢,把葉里溫建成粉紅城市? 今日的葉里溫選擇抺走暖和的微紅格調,換上冷漠的龬筋外殼,是經濟困難還是忘記了民族的本色?民眾如何用「快樂抗爭」拯救20世紀首個現代主義首都?

亞美尼亞的葉里溫 (上)── 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內的小城
June 08, 2019
亞美尼亞民族發源於亞美尼亞高原(Armenia Highlands),圍繞著阿拉臘山(Mount Ararat)發展,是耶教文明的先驅。當基督教仍遭羅馬帝國嚴厲打壓時,她選擇於公元301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所以她擁有最古老的教堂,影響早期基督教的建築設計。中世紀開始,亞美尼亞被伊斯蘭世界所包圍,耶教文化在逆境下茁壯成長,雖沒有被波斯、阿拉伯或鄂圖曼等回教文明侵佔,但四面楚歌,只可委曲求存,波斯、鄂圖曼、沙俄其後相繼瓜分她的土地。在沙俄統治下,葉里溫才真正發展,1879年才獲得了官方的「城市」地位。她在進入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被俄羅斯化(Russification),進行民族同化及融合。亞美尼亞人終於覺醒,葉里溫逐漸變成推動大亞美尼亞統一運動的革命基地。

黎巴嫩的貝魯特(下)──綠線把中東巴黎分開
May 25, 2019
經歷法國託管地的歲月後,黎巴嫩比周邊的回教國家更開放先進,尤其首都貝魯特(Beirut),當時被設計為中東巴黎,非常歐化。可惜黎巴嫩獨立後,沒有解決社會權力不均的問題,多元社會竟變成一個計時炸彈。結果,1975年貝魯特的一宗巴士射殺案,為內戰揭開序幕,貝魯特是重災區,東面的基督教徒區與西面的穆斯林區勢成水火,兩方互不信任,城市以綠線(Green Line)一分為二,成為內戰時期最危險的街道。內戰完結近三十年,綠線上換了新的建築物,政府試圖抺走所有子彈痕跡,讓內戰歷史消失。究竟城市有沒有重新融合?

黎巴嫩的貝魯特(上)──由腓尼基文明開始
May 18, 2019
站在阿拉伯世界的邊緣,貼著地中海,黎巴嫩(Lebanon) 比起其他中東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約五千年前,腓尼基(Phoenicia)文化在此萌芽,漸漸發展為地中海的貿易霸主,與古希臘分庭抗禮。今日黎巴嫩人常強調自己非阿拉伯人,並以流著腓尼基的血為傲。貝魯特中世紀的緩慢發展,令她比周邊城市遜色。但19世紀中期,海上貿易把世界連繫起來,貝魯特因港口而迅速發展。十九世紀末,歐洲城市在工業革命帶動下進行現代化改造,鄂圖曼為應對西方的進步,決定在帝國內進行現代化改革,貝魯特因而受惠,展開全面的城市規劃設計。

敍利亞的阿勒頗──有歷史記載最古老的城市
May 11, 2019
敍利亞戰爭2011年爆發,令阿勒頗這個沉寂多時的城市,重現世界舞台。內戰時,反對派部隊及政府軍分別佔據城市的東西兩面,大致在舊城中心劃界,使這個文化遺產成為衝突最前線,結果近七成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甚至炸毀。今日的阿勒頗正從谷底翻身,急需重建。阿勒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代的城市,正是今日的市中心,幾千年來不斷加建。她保存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紀阿拉伯式古城與獨特的城堡,每塊碎片都可以講述一段歷史的興衰,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更多次超越首都大馬士革,形成長期以來兩城競爭的局面。

敍利亞的大馬士革──永生不老的城市(2)
May 04, 2019
大馬士革,給我的印象是一個不太整齊的城市,舊城區尤其破落,東拼西貼,欠缺統一風格。但細心觀察,才發現這個城市的獨特之處,在於歷史的碎片穿插其中。她不是一個單一的伊斯蘭圍城,而是一個經過幾千年演變的歷史混合體,她的不整齊,是由於每段歷史都烙印在城市設計內,沒有被完全刪走,故稱得上最古老而連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要一層一層剝開,才能發掘這個城市的趣味。

敍利亞的大馬士革──永生不老的城市(1)
April 27, 2019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捲北非及中東,敍利亞陷入內戰,至今仍未完結。全國經濟最發達及最大城市阿勒頗(Aleppo)成為反政府基地,與政府軍所控制的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關係勢成水火。這兩個位於黎凡特(Levant)地區心臟地帶的亂世城市,均有超過八千年歷史,都是世上最古老的城市。自有歷史以來她們都是競爭對手,除了內戰、政治地位及經濟實力外,近年連「最古老城市」的稱號也爭得你死我活。今日的大馬士革及阿勒頗,經歷內戰後苟延殘存,但在某個歷史時空,兩城曾是叱吒一時的名城。究竟最古老的城市是如何建成?

城市 — 一本永遠翻不完的實體歷史書
April 20, 2019
城市與人類密不可分,她的發展伴隨着人類歷史而演進,當人類前進一步,城市亦會跟着協調和進化。如果人的性格是天生,城市的性格則是後天培育。在不同的時代吸收了歷史養份,滋養人文價值,漸漸創造了自身的特質和個性,培育某種理念,這便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城市雖然沒有血肉,但會擴張生長,是一個奇妙的生命體,提醒人類的文明是如何存活過來。所以,城市是一本永遠翻不完的實體歷史書,藏著不同時代的建築,活生生記錄着人類的發展。

看城市的論
August 05, 2018
城市是一樣很奇妙的東西,她並不是一個生物,但有無限的生命力。她會成長,也會萎縮,面對周遭環境不斷演變。城市的生命力,是由市民的共同理念所推動,由集體決定她的發展方向,並顯現某種價值觀或形象,慢慢塑造她的性格。所以,有怎樣的市民,便有怎樣的城市。城市不是靜止的空間,她連結過去、現在、將來,所以不重視過去的城市,一定看不見將來。若市民重視歴史及文化,經過幾代人傳承後,一定會培養對某些「美」的追求,形成一種群眾價值觀的取捨,反照出城市人的特質,我城亦然。

盧旺達的基加利︰由大屠殺地獄變成東非明珠
July 29, 2018
1994年4月,盧旺達總統專機在首都基加利(Kigali)被擊落後,胡圖族人(Hutu)在城內有組織地大規模屠殺圖西族人(Tutsi),首都頓成人間煉獄。聯合國沒有派軍平亂,只指示5000人的維和部隊幫助撤僑。歷時100日的大屠殺,令全國近一百萬圖西及溫和胡圖族人慘死。災後,新政府上場,致力消除兩族矛盾,並大力發展基加利,目標成為東非的智慧城市,今日的基加利是東非新興的金融中心及商業樞紐。究竟基加利如何浴火重生,透過建築及城市設計,帶領盧旺達走出陰霾?

印度的昌廸加爾(下)︰唯一的科比意之城
July 22, 2018
科比意對城市的分區設計概念基於四大功能: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循環。他把昌迪加爾的總體規劃比擬為人體,認為要令城市健康及有智慧地成長,必須有不同的器官配合運作。他把城市的頭部放在最東北端的1區,它是邦政府的所在地。城市的心臟位於中心的17區,這是城市的商業區,亦是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間。周邊的休閒山谷,區內的公園和小區綠化帶是城市的肺部,智力的發展則放在文化及教育區內。最後,是貫穿整個城市的路網形成了循環系統,由7種不同類型的道路所組成的路網,稱為7Vs,令市內交通更為流動。

印度的昌廸加爾(上)︰建築師的烏托邦之夢
July 15, 2018
1947年印巴分治後,時值印度西部的旁遮普邦(Punjab)需要建設新首府昌迪加爾,尼赫魯希望新城能帶領新印度,走入文明的民主社會,現代主義建築之父科比意接手城市設計。當國際大師碰上印度新總理,並一起發展昌迪加爾,其意義已超越一個首府城市。在政治上,她向世人展示印度的新治國理念,如何體現民主精神;在建築學上,她是科比意設計而唯一可建成的都市,實踐他對現代城市的烏托邦之夢。究竟,昌迪加爾如何為印度及科比意圓夢,並帶領現代城市設計走向新一頁?

哥倫比亞的麥德林(下)︰地鐵把城市連結起來
July 08, 2018
麥德林從80年代的罪惡之城,變身成近年的創新發展之都,2013年獲華爾街日報選為最有創意的城市,2016年獲得李光耀世界城市的殊榮。她成功轉型的方法,是利用城市設計解決社會問題,這對建築界來說是一種另類的鼓舞。很多城市決策者只重視硬件發展,以配合城市的經濟活動,卻忽視城市設計可以提倡人文價值,使人民對城市有歸屬感。麥德林的改變正是重視城市的「平等」,賦予所有居民平等權利,近年更成為其他拉美城市的研究對象。究竟麥德林是如何由地獄之門逃出來,進行洗心革面的轉變呢?

哥倫比亞的麥德林(上)︰八十年代最危險的城市
July 01, 2018
80年代,麥德林是全世界謀殺率最高的城市,一代毒梟艾斯哥巴(Pablo Escobar)在此建立毒品王國,並控制當地政府,殺死所有反對者,令她變成暴力、罪案及毒品的溫床。內戰令鄉郊窮農逃難到麥德林,把這長條型的城市不斷向南北伸延,結果愈窮愈往邊緣走,在山頭建了很多貧民窟,造就罪案滋生,使城市發展失焦,引發連串社會難題。直到90年代初,毒梟一一落網,這個城市才由地獄中甦醒過來。當地政府決定興建全哥倫比亞唯一的地鐵系統,把城市兩端連接起來。結果,麥德林脫胎換骨,近年成為世界知名的創意之城。

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亞︰世上獨有一分為二的首都
June 24, 2018
塞浦路斯的首都,是一個等邊十一角形的圍城,從高空看下去就似一朵雪花。不過,這個圍城被一條綠綫由東至西狠狠地斬開,分為南北兩半,形成現今世界上唯一一個分裂的首都──尼科西亞(Nicosia)。1963年島上的希臘裔及土耳其裔兩族人民不和加劇,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聯合國維和部隊於是訂下「綠綫」為分界綫,把塞浦路斯分為南(希臘)北(土耳其)兩部份。在這個分裂首都內,兩個不同的宗教及民族,各自發展不同生活模式的社區,兩族人民應該徹底斬斷雙方關係,還是盡力縫合傷痕?

伊朗的伊斯法罕(下)︰波斯建築的美麗之最
June 17, 2018
波斯建築亦如是,經過5000多年的發展,它的建築語言影響著中東、北非、中亞及印巴半島。如果說波斯建築是伊斯蘭建築其中一個分支,我覺得有點不恰當,因為伊斯蘭世界還未出現時,波斯已有出眾的建築設計風格,並把數學及幾何的知識,運用於古代建築設計之上。公元六世紀,伊斯蘭世界在阿拉伯地區出現時,並沒有自己的建築符號,所以直接採用了文化水平較高的波斯建築傳統和方法,運用於早期清真寺設計之上。之後中東各地的伊斯蘭建築,其實都是在波斯建築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伊朗的伊斯法罕(上)︰在世界的一半呼喚愛
June 10, 2018
16世紀,薩非王朝(Safavid dynasty)把遷都至伊斯法罕,開始波斯中世紀以後的黃金盛世。沙赫阿巴斯一世(Shah Abbas I)要重新規劃新首都,目標是成為世界的窗口,故興建很多出色的建築物,包括皇宮、回教寺、孔橋、巴扎等,至今日仍完好保存。市中心的皇宮廣場(Naghshe-Jahan Square)於198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號稱世界最美的廣場,見證波斯城市及建築設計的巔峰。所以,伊朗有句名言︰「伊斯法罕是世界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公民場所首次出現於波斯歷史中,究竟這皇宮廣場在城市設計中有何重要?

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極權統治下的大白象災難
June 03, 2018
1977年,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因地震而受局部破壞,當時的獨裁領袖壽西斯古伺機進行首都重建計劃,目標要建成東歐的平壤。首都的新核心是建在聯合大道盡頭的人民宮(國會皇宮),為全世界第二大的單一公用建築物,僅次於美國五角大樓,也是史上最重及造價最貴的建築物,耗資約3億歐元。為此,舊城內五分之一地區被剷平,大量居民被迫搬遷,並拆毁許多歷史建築,其破壞範圍比二戰轟炸與地震更嚴重。1989年,東歐變天,布加勒斯特民眾在嚴寒的12月走上街頭,推倒壽西斯古。但重建民主社會後,共產時期留下的市政中心工程,完工遙遙無期……人民面對爛尾的大白象,是憤而拆毀,還是繼續斥資興建?

古巴的夏灣拿︰留得住的花樣年華(下)— 革命前後
May 27, 2018
古巴美國敵對多年,又有誰記得,夏灣拿市中心區的城市格局,是美國掌控時期的成果。無論是城市擴張規模或是建築物數量,夏灣拿在20世紀前期的建設,比西班牙的殖民時期都更多更大。夏灣拿的古董標記──老爺房車,全是30至50年代從美國引進,現仍在大街上奔馳。古巴曾愛美國,甚至以她為榜樣;美國也很愛古巴,甚至想據為己有。兩國交纏的愛恨,其實早於18世紀開始。

古巴的夏灣拿︰留得住的花樣年華(上)— 西班牙殖民時代
May 20, 2018
夏灣拿(Havana)是我最愛的城市,沒有之一。她有豐富的歷史層次、濃厚的文化藝術色彩、華麗的古舊建築,還有以拉丁社會共產主義運作的制度,成為地球一體化下的獨家村。我愛夏灣拿,更愛她這個以粵語譯音的中文名稱,改得非常貼切,不但非常接近英文讀音(注: 西班牙文為La Habana,’h’不發音),字面意思上更只用三個字,便繪聲繪影地表達城市特色:擁有「夏」天的熱情;瀰漫海「灣」的風味;「拿拿」音樂隨街飄揚。

巴勒斯坦的希伯崙︰死守被佔領城市
May 13, 2018
自1948年以色列立國,巴勒斯坦領土的主權爭議不斷升溫,目前大部分由以色列管轄,少部份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有限度管理。巴勒斯坦的面積不斷被以色列侵蝕,只剩下原來約12%,主要分為約旦河西岸及迦薩地帶兩個分離的地區。我到訪過的巴勒斯坦城市中,希伯崙(Hebron)給我的印象最深,舊城區仿如死城,衝突的畫面隨街可見。現在希伯崙舊城約兩成民居中,二及三層被猶太人非法佔領,因而挑起平民間的紛爭。老城中的巴勒斯坦人用盡辦法守護家園。在宗教衝突造成的政治局面下,城市又如何從夾縫中存活過來?

秘魯的庫斯科︰在印加根上建造最美的殖民城市
May 06, 2018
庫斯科 (Cuzco)位自12世紀已是印加文明的發源地。其後印加擴展為帝國,於 13 至 16 世紀定都於此,令庫斯科成為當時的商業、農業及宗教中心。可惜,西班牙人於 16 世紀時攻入,搶掠並破壞庫斯科,拆掉原有的印加宮殿,在地基上重建巴洛克教堂和皇宮。經歷巨劫後,庫斯科這印加聖地,搖身一變成為新世界最漂亮的殖民城市。庫斯科是南美洲最古老且連續有人居住的城市,古城的神奇及獨有之處,正是建築物新舊融合,載有不同歷史層次。而印加後人也在這混合文化下,生活近五個世紀,努力讓印加的文化在窄縫之間重生。

馬爾他的瓦萊塔︰摩登城市設計的典範
April 29, 2018
歐洲的城市設計概念最先見於古希臘時代,古羅馬更活用古希臘的格子型模式,在帝國版圖上設計並建立大大小小的城都。從羅馬帝國分裂至中世紀,除了故有老城,歐洲其他城市大多是由人類聚居的小鎮慢慢演變而成,隨社會轉變而擴張,並沒有整體的城市規劃,更鮮有在一個不毛之地設計新城市。直至16世紀,在地中海一個小島上,竟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要塞城市,運用當年嶄新的城市規劃思維,成為歐洲其中一個最早有現代都市規劃的城市。她就是馬爾他(Malta)的首都瓦萊塔(Valletta)。

厄立特里亞的阿斯瑪拉︰在非洲尋找意大利的現代主義
April 22, 2018
1930年代,意大利的法西斯統治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為鞏固在東非的勢力,銳意把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瑪拉(Asmara)設計成意大利帝國的東非首府,於是派遣大量年輕建築師及規劃師,為阿斯瑪拉重新包裝,加入很多意式的現代建築物,成為當時全非洲最摩登的城市。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展開長達30年的戰爭,阿斯瑪拉停止發展,意外地停留在40年代的黃金歲月。阿斯瑪拉是我到訪過非洲十多個國家中,最漂亮的城市,這顆滄海遺珠是一個露天意式現代建築物博物館,加上當地人的意大利生活方式,恰好配合出只此一家的意非混合風味。

巴西利亞︰森林中的未來城市
April 15, 2018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部的熱帶草原,大半個世紀前,這是野生動物的棲息處,人跡罕至,所以被暱稱為「森林中的首都」。對於建築設計師而言,巴西利亞是建築朝聖之旅的熱點,因為這充滿由巴西國寶級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設計的現代建築物,極富舊時代的未來感。巴西利亞可說是一個現代建築學的露天博物館,它獨特的城市規劃及尼邁耶式的經典摩登建築設計,奠定建築史上的里程碑。因此,巴西利亞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20世紀建成的世遺城市。

也門的希巴姆 — 沙漠中的魔術城市
April 08, 2018
千百年來,浩瀚的阿拉伯沙漠中,有多個以沙為家的民族,集其千年生活智慧,不但在荒土中建屋成家,更用黃沙變成奇蹟,建立宏偉的古代城市,並保存至今。其中在也門(Yemen)的哈德扎毛人(Hadhrami),早在500年前,已懂得利用聚沙成塔的魔法,建造全世界最古老的摩天城市──希巴姆(Shibam),令人嘖嘖稱奇。上世紀30年代,英國探險家Freya Stark 到訪這個沙漠古城時,驚嘆高樓大廈的密集程度,可媲美當代大城市,於是暱稱她為沙漠中的曼克頓(Manhattan of the Desert) 。

給城市的序
April 01, 2018
談城市設計,很多人覺得是一門高深及專門的學科,但答案並不必然。城市設計也可以是家常便飯,因為它正是為每個使用者而設計,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一份子,對城市有不同的感覺,雖然非常主觀,但這些觸覺都是城市設計的根本。一個活的城市,就是要送給城中人歸根的感覺,帶給城外人鮮明的印象。所以,要談論設計城市,更先要去了解城市,去探索城市,去感受城市。去認識城市設計,重點可能並不只是設計理念或規劃方式,反而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城市活著、怎麼能活出城市的個性,又如何能保持城市的歷久彌新。
◄
1 / 1
►
ESSAYS - MUSEUM

自己博物館自己起
August 06, 2019
如果你的地方政府不濟,但你又想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出點力,你可以去到幾盡?寫文章?做裝置藝術品?從政?搞革命?有人選擇自己去收集文物,紀錄家園的歷史,實行自己博物館自己起。世上私營的博物館多不勝數,很多有心人出錢又出力,將自己的愛好及收藏品好好陳列,公諸同好,自己起博物館在發達國家根本不是甚麼新鮮事,以倫敦為例,博物館都差不多二百五十間。但是在一些窮鄉僻壤,既無錢又無技術,要建立一間博物館可能是癡人說夢,如果不夠愛這個地方,誰會去做這種傻事呢?但世事無絶對,在中美洲的窮國尼加拉瓜內,在一個名不經傳的奧梅特佩島(Islas de Ometepe)上,就有如此一個瘋子。
◄
1 / 1
►
STUDY
To most foreigners, Kowloon Walled City is always the first reference when thinking of the congestion and chaos of Hong Kong. However, this thesis asserts that the walled city should have been valued as a remarkable part of Hong Kong’s cultural heritag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Kowloon Walled City. The report documented the design concept, theories and the design development.